隨著“房住不炒”理念的貫徹落實,居民資產從原先的“以房地產為絕對主導”更多向金融資產傾斜。近20年時間里,中國理財產品多以“穩健”“保本”等為特征,國民也日益習慣了由銀行客戶經理主導的被動投資模式。自2021年起,理財產品全面凈值化轉型,而隨著資管新規要求打破剛兌、風險共擔,習慣了一直在固收和低波動預期下買賣資產的機構或居民,不動產、存款、理財和信托的比例有了一個臺階式的下移。根據中金估算,中國居民金融風險資產規模有望在未來五年翻番,年化增速將達到14%左右。
金融市場中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性,政策面、基本面、價格面、資金面、情緒面等不同維度的交織、傳導或共振都可能引起市場的波動。在量化投資領域也是如此,交易風險無處不在,進行風險管理尤為重要,設置止損線、多資產多策略的分散化投資、全周期預測等都能在實際交易中有效控制風險。
“均值-方差模型”將風險定義為收益率的波動率,可通俗理解為,風險是收益的標準差。明汯投資總經理裘慧明曾表示,風險預算對獲取絕對收益非常重要,為實現更精細化的風險管理,還需要考慮不同風險因子的配置以及極端風險下的共振。
裘慧明博士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,歷任全球知名投資機構Millennium基金經理、 HAP Capital資深基金經理,還曾供職于全球知名投資銀行瑞士信貸投資銀行、德意志銀行的自營量化交易部門并擔任基金經理。2014年,裘慧明博士創立上海明汯投資。明汯投資依托于“管理體系扁平化+投研體系中心化”組織架構,目前已擁有一支理論造詣深厚、實踐經驗豐富的研發和交易隊伍。
他指出,市場上存在多種風險因子,如股票市場的貝塔風險、風格和行業風險,債券市場的利率風險、久期風險、信用風險,如果做全球多策略,還有匯率風險等因素,均需在組合層面一并納入風險預算考量。假設存在一個子策略是地產行業信用債套利,另一個子策略是能源行業信用債套利,表面看低相關,但實際上都暴露了信用風險。
裘慧明博士進一步舉例說明,正常情況下,有不少資產和策略呈現低相關性。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極端情境下,絕大部分資金傾向降低風險偏好,降杠桿,追逐流動性,致使很多策略都出現高度相關性。在2022年,CTA子策略出現較大回撤、短期相關性較高時,風險集中在本質上單一的回報來源的管理人表現不佳,而風控優越、因子成熟、適時調整的管理人則表現平穩。對于這樣極端風險下的共振,需要機構進行風險預算時保留足夠空間,并動態調整。
(來源:青年創業網)